南昌二七医院专病专治传承着坚毅的革命精神,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时刻谨记历史的嘱托,为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详细]
10月4日中秋佳节,南昌二七医院恭祝全省人民中秋节快乐,身体康健。南昌二七医院作为三级标准建设的精神心理医院将一如即往的用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服务于每一伴病人,祝每一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早日康复,阖家欢乐。
快乐过中秋节,这些是必须要要知道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列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亘古至今,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或者出行旅游。其实,赏明月、吃月饼只是中秋习俗的一角,还有许多已经濒临消失的习俗,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中秋节习俗之【拜月】
中秋拜月是已消失的习俗之一。中秋拜月方式很多,或向月跪拜,或供月光神祃,还有以木雕月姑为偶像者,但都把神像供或挂在月出方向,设供案摆供品。北方多供梨、苹果、葡萄、毛豆、鸡冠花、西瓜;南方则供柚子、芋头、香蕉、柿子、菱角、花生、藕等。月亮升起来后,必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是南昌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拜月时,男子不能参加。由于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男子是不能给女子下跪的。月宫的嫦娥是女性,因此拜月时男子不能参加。在中秋之夜,古时老年妇女在拜月时还必须念:“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中秋节习俗之【抱高士桥柱】
清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中秋夜,南昌城中妇女暗数高桥柱谓宜子,乡村亦有如。”城里妇女于当晚相约成群到高士桥(现称高桥),暗数高桥桥柱,有的用手在高桥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这样便可生男孩。直至夜深,往来桥上的妇女还络绎不绝。
据悉,清代刘一峰曾作《高桥行》描述南昌特有的这个习俗:“高桥月明当夜半,前呼后呼女朗伴;传言拜月过中秋,便好生儿嫁石头。”这个民俗掺杂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结果随着民众的思想嬗变而被淡忘。
中秋节习俗之【摸青】
古代,在中秋夜,南昌县的民众会从田间拔一棵青禾,悄悄放在未育妇女床上,以示来年生子,谓之“摸青”。
“还有妇女于当晚结队人园圃中,偷些瓜菜之类的东西,抱在怀里拿回家。好事者又于当晚将冬瓜塞入久不生子的夫妇被子里,谓来年可得子。”这也谓之“摸青”。
“摸青”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代表。虽然“摸青”体现了纯朴的繁衍后代的寄托,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农耕文化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秋“摸青”习俗流失也在情理之中。
中秋节习俗之【烧宝塔】
古时候,进贤一带的小孩会在中秋夜拾取瓦砾垒成塔形,塔身如鳞,塔基直径约1米,高2~3米,底设一火门,装柴点火。小孩沿户乞柴烧之,当明月冉冉升起时,大小炉窑升起大火,鲜红如同珊瑚树,名之曰“烧宝塔”、“瓦子灯”。有的还在塔中火旺时撒上皮糠,喷上白酒,撒些松香,使之火光四射,火花四溅,五光十色。 如今,该习俗也几乎在岁月长河里流逝,仅在某些乡村存在,如进贤县西湖李家。
中秋节习俗之【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朝诗人高鼎的一首名作,描述孩童春季放风筝的场景。“但南昌县却时兴中秋节放风筝,俗称放风禽。”中秋夜,南昌县的老百姓在风筝内放置灯,高高放起,远远望去,四处风筝灯如繁星满天,只见灯不见筝,十分好看。有诗为证:远近鱼灯乱,高低萤火飞;云收雷霹雳,子跃母迷离。
中秋节习俗之【故事架】
在流失的南昌特色中秋习俗中,较让人反复念叨的就是曾在南昌县三江口一带流行的故事架。据说,故事架又叫“抬角”,主要特色是讲究服装道具的推陈出新、变换剧目上,当故事架出现在天符庙跟随菩萨出巡行列中时进入较高潮。
有首歌谣形容当时三江口中秋故事架之繁华:“八月十五天气晴,三江故事大游行;家家户户迎宾客,轰动南临丰进人。”凡是故事架经过的三江口区域的各个村庄,都受到热烈欢迎,当地群众鸣放鞭炮,赠送糕点,还有赠送红布的,叫做“披红”,相当于藏族同胞敬献哈达那样隆重与珍贵,充分反映出村与村之间和睦相处的深厚情谊,给人留下美好回忆。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